当前位置:豌豆文学>都市言情>超级能源强国> 第二百六十九章 两个方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六十九章 两个方案(1 / 5)

“真是可气啊!这还给发表出来了。”

中石化的总经理办公室里,宣总经理将新华社内参“啪”的丢回桌上,表情颇为无奈。

副经理温兆洪不动声色的捡起内参,道:“这个苏城提的1995方案和1993方案确实有嚼头。国家扶持独立建设,1995年完成70万吨大乙烯。合作筹资合资建厂,1993年完成。别的不说,两个方案拿给台塑看,立刻能吓他们一身冷汗,内参不刊才是怪事。”、形成书面的内参,逻辑性和宣传性又有增强。“1995方案”和“1993方案”就是总结自苏城在碰头会中所说的两个方向。

“1995方案”是指由大华实业单独接手海沧计划,预计1995年完成70万吨大乙烯项目,但不包括1000万吨的炼油厂。这个时间点是经过仔细测算评估过的,和中石化等大型央企独立接手所需的时间差不多,显的很有竞争力。

真正的杀手锏则是“1993方案”,只要给予大华实业充分的资金支持,苏城就保证在1993年内,令70万吨大乙烯投产,同样不包含1000万吨炼油厂项目。

作为一种资金密集而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石化项目,炼油厂就是苏城丢出去的肉骨头。它的供应链更长,所需的工人更多,管理更复杂,同时国产化程度更高,相对利润较低。但是,对中石化这样的大型国企来说,大炼油厂其实比大乙烯还诱人一些。

因为中石化此类企业,本身的规模就大的吓人,员工总数动辄几十上百万人,增加一个万人或者数万人的工厂,根本感觉不到人力资源上的压力。或者说,它根本不用重新招聘,光是闲置下来的,白得工资的职工和管理人员就足以运行一个大型炼油工厂了。

此外,国内每年1万多吨的原油产量保证了原料供应,联接全国的炼油厂又能轻松自如的消化掉每年1000万吨的成品油……这也就是国有大型企业相对于民企的比较优势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