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都市言情>超级能源强国> 第四百一十四章 元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一十四章 元旦(1 / 5)

中船的总经理孙道孚听着苏城的话,来了兴趣,问道:“你说现代重工的生产速度比我们快,能快多少?”

孙道孚的行政级别是省部级,和中石油和铁道部的老总一模一样。他要是再年轻一点,转头换到某个省做个省长都是有可能的。

苏城回忆了一下读书时看过的信息,沉吟着道:“如果是一艘船两艘船,大概不会有太明显的区别。但是,如果是十艘二十艘船的话,平均每艘船的建造时间压缩在90天内,想来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到03年前后,中国开始发力船舶工业的时候,韩国的船舶平均建造速度已经逼近60天,也就是2个月内了。巨型总段造船法和平地造船法的应用,让他们的最快速度接近1个月,这在90年代初的中国,可以说是难以想象的。

其实,90天的时间,也是中船重工的领导们,没有考虑过的问题。

“有这么快?”长脸段鼻的中船总工麦文贵重复了一遍。

论学术地位,麦文贵比李沧要高过两个头。他本就是国内培养的尖端船舶人才,又在改革开放初期东渡日本,学了5年之久,回来后迅速做到了中船总工的位置上。麦文贵的奋斗史,差不多是中国学界最顺畅的奋斗史了,这也得益于他的十足的斗志。

国内的工业企业,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得有斗志,否则就会在无数的难题里败下阵来。现在,麦文贵明显不太喜欢苏城未战先言败的说法,语气虽然称不上是质疑,但也含着浓浓的怀疑。

这也是他对韩国不熟悉。中韩建交以前,国人对南朝鲜的印象,差不多就停留在抗美援朝阶段。南朝鲜有什么东西,技术和经济发展处于什么阶段,那是只有高层和外交官员们关心的事。

麦文贵也是不清楚状况,才用疑问句。

苏城轻轻的啜了一口酒,用叙述的口吻道:“大家都知道,分段制造工艺能够将一艘船分成大小不同的几十个乃至上百个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