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都市言情>超级能源强国> 第四百六十三章 无功而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六十三章 无功而返(1 / 5)

中俄石油管道的谈判岂止是艰难,用刀尖上的马拉松来形容还差不多。

俄罗斯是一个脆弱的能源国家。它的地域广大,资源充沛,但寻遍俄罗斯,真正能够充当国际货币的,只有能源,更准确的说,是石油。哪怕是昂贵的钻石和鱼子酱,在总量方面,也无法与石油货币相提并论。斯大林时代的苏联如此,二战后的苏联亦如此,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或者叶利钦和普京的俄罗斯,在这一点上都没有什么区别。

俄罗斯或者苏联,需要的东西很多……谷物、机械都是他们大宗购买的商品。事实上,如果不大量购入谷物,苏联每年都是要饿死人的。60年代,苏联第一次大批量的购入谷物,一口气花费了国家黄金储备的三分之一。赫鲁晓夫言之凿凿的说: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用黄金来购买食物是不可想象的,我们要扭转这一现象。

赫鲁晓夫说这句话的时候,充满了雄心壮志,但没有任何的意义。真正让苏联人避免饿死的,仍然是石油产业的新技术和新发现,而并非是它们糟透了的农业技术。

自那以后,苏联的谷物进口越来越多,支撑这一切的,只能是石油,也只有石油……近百年的历史,令俄罗斯的政治和经济难以自持的缠绕在石油巨兽的身上。吃饭靠什么?石油;维持加盟国的向心力靠什么?廉价的石油;军事竞赛的预算从哪里来?只能是石油。

解体以后的俄罗斯,好似百废待兴的模样,可它真正吸引到外国投资者的,依旧是石油。

这样一个国家,它表面上敞开胸怀,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任何一个能源投资商,好像着代表着大庆石油公司的张长亭,都会在初到俄罗斯的时候,受到郑重而热烈的对待。

然而,一旦事情进展到了实质性的地步,俄罗斯的政客、官员和民众,就开始了永无止境的担忧。

外国投资者在俄罗斯开采石油,在俄罗斯人眼里,就像是自己的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