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都市言情>玩宝大师> 第789章 兰亭序,千古之谜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89章 兰亭序,千古之谜(3 / 4)

就罢了,毕竟是补齐阙笔,而且于敏中也算得上书法家,书法风格于董其昌相近。

可是,意犹未尽的乾隆不止多“造”了这一幅,自己居然又临了一幅!

可能是他也知道自己的水平不大行,没敢临唐人的作品,而是临了“董其昌临柳公权”那幅。

于是乎,前面六幅,加上于敏中补阙的一幅,再加上乾隆皇帝只能算得上“凑数”的一幅,一共八幅,成了著名的“兰亭八柱册”。

因为乾隆皇帝为了“一永其传”,将圆明园的“坐石临流亭”改建成“八方重檐亭”,换了八根大石柱,每根柱子上刻一幅,“兰亭八柱”由此而来。

不过,就此再想想,乾隆酷爱古董古籍珍品,又是君临天下的皇帝,就连他也没找到真迹,那真迹从唐代以后没有传下来的可能性极大。

对此,如今盛行的说法是,《兰亭序》被唐太宗李世民带着下墓陪葬了。

有些综合正史、野史、传说的本子,听起来还有鼻子有眼的。

据说,王羲之对《兰亭序》也珍爱异常,因为他后来曾经也试过,再也写不出这种水平的作品了。于是,王羲之将《兰亭序》作为传家之宝。

传至王羲之的第七世孙,已是南北朝末期。不过这个第七世孙少年时出家了,法号智永。这个智永作为王羲之的后代,不痴迷书法也说不过去。他痴迷到什么程度呢?在出家的永欣寺,他把自己关在一座小楼里苦练书法,发誓“书不成不下此楼”,就此苦练三十年。

智永后来确实也成了历史上的一位书法名家,虽然比不上王羲之王献之,但,“真草千字文”了解一下。

智永活了一百岁,很长寿;但他是个和尚,没后代;王羲之将《兰亭序》作为传家宝的愿望就此中止。不过,智永没儿子,还是有徒弟的,他临终前将《兰亭序》传给了徒弟辨才。

辨才为了不负师父所托,在屋梁上悄悄凿了一个洞,将《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