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诡三国> 第2694章文集考箱三傻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94章文集考箱三傻子(2 / 8)

这样的宣讲之中,当然不可能去再去说什么经书之内的微言大义,而是重点讲述一些考场的注意事项,准备物品等等,这些从该如何准备赴考,到如何应试的心得经验,都是深受考生欢迎的话题。

甚至也会提及一些之前考试的内容进行讲述。对比于在郡县内的试题,在长安此处的考试题目量和考试科目都有一个比较大的拓展。这是和初试完全不同的,之前也有许多第一次到长安参加考试的学子,往往不能适应其考试强度,最后身心崩溃,自我怀疑,甚至匆匆泯然众人矣。

就像是在陇右的考试,只有一天,而在长安之处的考试,现在已经是变成了要考三场。

第一场是进考准备,因为是考察死记硬背的内容,所以花在检查的时间会比较长。

其实第一场的考试是比较简单的,只要能背诵熟练就行了,毕竟大汉当下并没有后世那么多的经书,青龙寺之中确定下来的主要经书之中主要就是诗书礼易春秋,这几本几乎是所有学子都必须要读的书,或许可能在地方版本和青龙寺版本之间略有差异,但是大体上相差不多,不像是今文经学的那些谶纬之学,各说各话。

金文古文的经学,也像是一个围城。

只不过和官吏的围城不同的是,官吏的围城是大多数人想要挤进去,而经书的围城是陷进去了很难走出来,然而又不得不走。

青龙寺大论之后,尤其是在正经之论后,今文经学就渐渐的走向了末路。

严格说起来是今文经学之中的那些谶纬学说没有了市场。

斐潜原本应该是谶纬学说的很大一块的潜在市场。

其实大汉原本很多地方诸侯,都是这些谶纬学说的隐形支持者。

就连曹操也不能免俗,当年巴巴的赶上门去求旁人的一句评语……

实际上稍微有些脑子想想也知道,一个人的一生,跟什么谶纬评语有什么狗屁联系?有了评语就能飞黄腾达,没有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