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诡三国> 第九九五章 讲武堂讲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九五章 讲武堂讲武(2 / 7)

地图在周朝的时候便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发展,甚至不仅仅是在军事上,就连生产及土地管理上都有了较为广泛的运用。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因为战争的频繁,图舆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工具,而且当时大型水利工程和土木工程,都促进了整个地图的发展,甚至在周髀算经当中已经对于地图的用料和尺寸比例都有一些涉及和约定。

当然,图舆在更多的时候是代表着一种权力,一种对于土地的控制和主权宣告,就像是后世里面的钥匙一样,虽然有指纹或是其他的开锁模式,但是依旧很多人喜欢用最为原始的方式来开锁……

汉代的地图,已经懂得用统一的图形来表示相关的事物了,比如采用水平的山形线来表示山脉,并附加晕线表示山体的范围和走向,还用鱼鳞般的线条富豪来表示陡崖地形,不仅如此,用来表示河流的上游则是用粗线条,下游用细线条,勾勒出水域分布。

至于什么乡村县城等等民居之地,都是用圆圈加上名称注写在圈内,如果加有方框,则是表示有驻军,若是单独的方框或是三角形,则是表示野外驻军的要塞或是堡垒。

开阔的官道用实线,小道和山道则是用虚线。

可以说,汉代的地图唯一的问题就是没有固定的比例尺……

至于地图精确度这个方面来说,只能说限于汉代人工的描绘和测量手段的缺乏,所以并不能说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当然,这是专业性很强的地图,通常只有在中央朝廷才具备,甚至这门画地图的手艺是代代相传的,秘而不宣,至于普通一些乡县或者是低等级的村寨的地图,那就是见仁见智,写意和写形兼而有之了。

斐潜得益于蔡邕的藏书,再加上当时火烧雒阳之前,从李儒那边也拿到了一些云台的文献和图册,因此大体上构建出了一个相对来说还算是精确一些的地图库。在这些地图当中,不仅有华夏中原的,甚至还有一些西域或是漠北的地图,只不过这些疆域边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