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诡三国> 第1921章移植问题,风帆进化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21章移植问题,风帆进化(2 / 8)

的麻烦,不是解构问题,而是木材。

谁能想象,造一只大约一百料的木船,竟然所用的大小木头要三百到四百多块,或者说片,尺寸大小各异,然后经过造船工匠的修整,一点点的添加组合,最终才能成为一艘船。

所谓的船料,并不是承载单位,而是造船所用木料的数量。

古代船只都是用木材来建造到,一艘船需要许多根木料。如造一艘需要用二十根木料才能建成的船,古人就会先计算用料数量。二十料船,意思就是要用二十根木料才能造成这艘船。后来随着称呼的习惯性慢慢演化,船匠用来衡量船只大小,便以木料使用数量多少来计算。

秦汉时期,料,指的是一根普通的用船木料。这样的木料,一般长度大概在五六米之间,直径约二三十公分之间。由于这样的一根木料在水中的浮力,基本可以承载二至三个成年人的重量,也就在三百多斤左右。因此随着习俗惯性的延续演化,便渐渐的把船木料在水中浮力的承载量,用来计算船只大小。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技术用词传承上的问题,到了宋代的时候,一料又变成了体积单位,一料等于十立方尺(宋尺)……

因此,华夏这些科技传承的尴尬就出现了,懂得做的人呢,不懂的说,懂得说的人呢,未必懂得写,懂得写的人又不懂如何做,因此在历史记载之中就出现了大量的容易混淆的量词和描述,最终云里雾里混沌不堪。

如果说只是造一两个小模型,那么骠骑将军府后院的池子也就代替上够用了,但是如果说要做一比一的实体性研究,那么将军府的空间就太小了。因此斐潜就将昆明湖的一角围了起来,专门用来给马钧来做轮船研究。

一到了昆明湖这里的造船工房,便是被各种木头包围了。

『船桅当用直杉木,船梁船枋用楠樟,浅板用杂,舵需用榆,关棒亦用榆,船橹用桧,桨当用高山之栎……』马钧一边领着斐潜和黄月英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