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诡三国> 第1951章政策谋略,玲珑八面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51章政策谋略,玲珑八面(2 / 8)

直至看到那些旁门寒门的家伙一个个爬上去了? 获得了或大或小的职位,然后自然是坐不住了? 然后又加上斐潜开设了恩科? 而临时开设的恩科,能及时收到消息并且立刻赶赴长安的,寒门旁支,亦或是贫困的士族子弟能做到么?

这年头? 可不是随便出门就有车站就可以买票或是不买票上车的……

因此? 从外地匆匆而来的参考的士族弟子当中,就有很大一部分是家境不错,经济宽裕的人了,而这些人相对于那些寒门子弟来说,读书的迫切性和拼搏精神? 自然是差了一截,毕竟这些子弟如果按照往常的汉代人才察举制的规矩? 也是有很大的几率会被选官的,就像是一生下来就获取了『保送资格』一样? 又如何会努力发奋读书?

于是乎出现考试考不好的士族子弟,就很自然。考不好? 原本吹嘘得比天还高的面子自然挂不住了……

斐潜原本的计划是这种落差会在一两次之后逐渐发酵? 然后才爆发出来?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有人提前替斐潜引爆了这个隐患。

而这些前期的铺垫和发展,荀彧有么?

荀彧都没有。

那么这么说,是不是荀彧变成了鲁莽者,匆忙上马所谓的『考正制度』呢?

实际上,也并不是。

荀彧这么做,也有处于荀彧自身的理由。

历史上『九品中正制』,很多人认为是曹丕和士族的媾和才出现的,是以换取士族对于曹丕登基的支持,然而实际历史上,九品中正制是沿袭了东汉乡里评议的传统,在战乱时期人士流移的条件下发展而来的,也是适应曹魏初期政治的特点而产生的,和曹丕有联系,但不是必然联系。

因为九品中正制度的最开始,以品第之法选拔官吏,始于曹操,且已成一制度。《三国志·吴志·鲁肃传》中有记载,『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牍车,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