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控明> 第二百三十五章 洪承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三十五章 洪承畴(2 / 6)

但也有些人秉承着“老成谋国”的方略,建议以稳妥为要。

于是乎,和王朝一样,朝廷上下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争吵。

激进派极力主张马上进攻广宁,完全底定辽西局势,保守派则力求稳妥,建议先稳住眼下的局面,消化吸收已经到手的胜利果实。

作为内阁首辅大臣,周延儒很罕见的在这场争端中保持了沉默。

因为连他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是最好的。

虽然朝廷争论的热火朝天,绝大多数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主儿,甭管是文臣还是武将,都喜欢发表一番评论,似乎只有如此才能彰显自己的“公忠体国”之心和为朝廷分忧的拳拳之意。

若是别的事情,周延儒肯定会随声附和,但是在宣慰军的事情,这一次他却表现的非常谨慎。

义州那边的情况到底是个什么样,具体的情形究竟如何,他还不摸底,不敢随口说话。

一来是因为兹事体大,不好轻易发表看法,以免误国误军。更主要之处还在于,当初那个“正守奇功”的方略就是他提出来的,虽然是完全“剽窃”了张宁的战略构想,贪占了张宁的功劳,但他本人也对这个战略构想做出了很大的支持。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就算张宁不是他周延儒一党中人,也和他有着共同的政治利益,不仅很多外人把张宁看做是“周党”中的得利干将,甚至连周延儒自己,都把张宁当成了最重要的外部奥援。

身为内阁大臣,如果没有一个或者几个强有力的政治盟友,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既然张宁是自己人,周延儒就愈发的谨慎了。

这种对时局保持沉默的态度一直延续到了昨天下午,现在他终于可以开口了。

因为他刚刚收到了张宁那边的消息。

先给朝廷出一份奏报,然后以个人的名义再给周延儒一份书信,仔细阐明当面的局势和张宁本人的要求。对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