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自古红楼出才子> 第675章 纵有枭雄之材,却已无舞台(第一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75章 纵有枭雄之材,却已无舞台(第一更)(2 / 4)

正好也让王洋这位直属领导好收拢一下人心。另外,天子还就那十万降卒的未来去向询问了王洋的意见。

这封热情洋溢的信,倒也让王洋的心中暖洋洋的,看来,赵煦仍旧把自己视之为最亲密的战友和挚友,不然,里边那些关于他的治政理念,根本不可能让王洋知晓。

而王洋看罢了这封长达数页信纸的长信,仔细地思考了一番之后,郑重地回复了一封约三千余言的长信。

一部份是感谢皇帝陛下以及太皇太后、向太后、皇后孟氏的赏赐和恩宠,另外一部份则是自己对于现如今与西夏的战事大体结束之后的一个总结,以及对于北辽之所以想要强加干涉宋夏之争的主要原因。

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另外就是再一次的提出了利用战俘修建水泥直道,减少陕西路百姓劳役的优势所在。

那十万降卒,王洋觉得可以先暂时全部留下,至少要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想洗脑,让他们认同自己也是宋国一份子之后,再来进行筛选,择其优者留于军中,而不愿继续从军者,当可以在洪州、盐州南部,赐其田地耕种,又或者是给予一定数量的牛羊,着其放牧。

另外,有一些虽然愿意继续吃军饷者,但是又已经年纪过大,或者是身上有伤者,则可以将其编为三州在册厢兵,然后由官府调拔,让他们负责放牧养马。

毕竟这三州之地颇为辽阔,而且还有大片水草丰美之地,正是适宜放牧之所。之前,三州之地,大约有近十余个党项部落近二十万人在此放牧。

根据归降的那些汉军提供的消息估算,这里可以满足近五十万头牲畜的放牧,养马二十万匹,年出棚可以达到三万之数。

也就是说,这里每年可以为大宋提供三万匹马,哪怕是良马率只能达到百分之七十,那至少每年也能够为大宋提供两万匹战马。

要知道,之前大宋每年自养出来的战马都没有超过一万匹,绝大部份的战马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