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都市言情>一九八一年> 第四百四十八章:一道景观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四十八章:一道景观桥(2 / 4)

业税还免不了,心里慌得很!”

这时没有农民会想到以后国家会取消农业税,还制定保底收购价贴补农业,几个表哥的顾虑不无道理。

黄瀚给他们出主意道:“这些都不是个事儿,你们种田都不咋地,村里难道没有种田能手?把你们的田租给人家种,只要人家给口粮交农业税,让人家划得来不就得了。”

黄瀚这个提议其实就是五年后的结果,那时舅舅早就死了,四兄弟都有了产业哪有可能种地?把该他们的田都转包给了同村的袁家。

张禹根道:“我们大队人多地少,确实有几家想着多种几亩地,可是没有哪家肯让出口粮田,都怕以后缺粮食。”

“一个人只有七八分地,都自己种肯定划不来,就应该集中起来,让愿意种,又有技术的人家管理,这样不仅仅能彻底解放农村劳动力,还能够实现粮食增产。”

“嗯!你说得有道理,同样的田,不同的人种,产量相差一两成呢。”

“所以我劝你们在这一两年里把手里的自留地转包出去,以后全部进城工作、生活、置办房子。”

“我们听你的!回家后就找袁三、袁四谈谈看!”

“你们以后都是能够赚到大钱的,把口粮田租掉就别想着赚租子,一年人家按照收购价卖你们一家一千二百斤稻子、麦子就可以了。”

“嗯!有道理,一千二百斤,一家三口的口粮也就差不多了。”

黄瀚的提议其实相当于是以前自己家去生产队领口粮的方式,那时的社员都是按照工分算口粮。

如张芳芬这种属于婚出,生产队给口粮但是得交钱补上工分,还必须服从分配,生产队有什么买什么。

没人敢挑肥拣瘦,因为没有粮票,在八十年代之前简直是寸步难行,生产队给的粮食是用不着交粮票的。

……

八三年五月,国家发出《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实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