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都市言情>一九八一年> 第七百七十六章:微米、纳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百七十六章:微米、纳米(2 / 7)

跟厂家算集成电路成本时,不计算购买光刻机的投资成本,只算运营成本。

至于是去跟哪家单位订购光刻机?

这用不着黄瀚考虑。

他有理由相信,把这个设想跟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的校长或者系主任透露后,都用不着黄瀚过问,他们会以最大的热情促成这件事。

有市场才会有动力,购买精度已经落后时代的国产光刻机,根本没有性价比,但是能够让国内研究光刻机的队伍不会散了。

接下来黄瀚会继续向国内光刻机团队订购理论精度二三百纳米的光刻机,再接下来一二百纳米,这会导致研发团队不仅仅散不了,还会日益壮大。

这不是虚言,国内科研院所的职工都是有工资标准的,太便宜了,八十年代初、中期,一个科研工作者一年的纯收入平均不到三千块钱。

可以认为使用一百本科、研究生以上学历的科研队伍一年,工资成本都不足三十万人民币。

如果是美国,一千万美金够吗?

黄瀚不知道八十年代初美国科研工作者的工资是多少,不敢妄加定论,但是知道底层工人的月收入大概是一千美金左右,年收入不可能超过两万美金。

建国初期就是因为集中国家力量进行高科技研发,所以中国才有了原子弹、氢弹。

八五年前,中国的光刻机研发也是国家重点项目,所以跟世界水平差距不太大。

后来因为一切向钱看,讲经济效益,“造不如买,买不如租。”体现不出经济效益的光刻机项目被舍弃了许多年,导致人才断层。

黄瀚准备尽力而为,从订购理论精度五百纳米的光刻机开始,循序渐进,使得中国光刻机的研发始终在进行。

有项目在做着,专业对口的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博士就有了实践机会,学术论文不会少,人才定然层出不穷。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