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都市言情>激荡1980> 第130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0章(1 / 7)

1981年已经走完了,周阳去年全年的收入也早就核算完毕,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月薪,周阳一开始入职美林银行时是d,后来又晋升为md,薪水上升了不少,总共加起来全年的薪水收入,大概为60万港币左右。

这个工资水平在八十年代初的香港,至少能挤入金领阶层了。毕竟普通工人的月薪也就一两千港币,像刘粟这样的中大毕业生,起薪也才四千港币而已。

八十年代的香港大学生,虽说没有内地那么金贵,但同样是天之骄子。因为英国政府对殖民地的教育,历来是采取压制政策。

比如后世香港的法官们屁股歪的厉害,里面还夹杂了大量白人面孔,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香港的高等教育体系里,长期没有法学专业。直到1969年,港大才开设了法学院,开始系统地培养本地法学人才。

而按照港英当局不久前刚刚修改的法官入职资格条例,只有执业超过十年的律师,才有资格受聘成为法官。

也就是说1969年入学的第一批法学生,最快要等到1983年才有资格竞聘法官。而在这之前,华人只有留学其他英联邦国家,才能攻读法律。

能出得起留学费用的家庭自然是少数,所以华人法律人才本来就比较紧缺。而华人法官在香港法院中,历来又是低人一等的存在。比如相同职级的法官,白人的薪水要比华人多许多。

所以即使有本地精英选修法律,也只会停留在收入更高的律师上,而不会转职去做声誉更高的法官。

这也导致了香港司法界长期被白人把持,即使偶尔有些爬的比较快的华人法官,也大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符合西方双标价值观的“精神英国人”。

除了法学之外,国内传统划分中的工科,同样是香港高等教育里的重灾区。甚至从深层次来讲,这也是香港工业没能完成升级转型的重要原因,毕竟八十年代的香港根本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