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1635汉风再起> 第十八章 “风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八章 “风雷”(2 / 7)

此后,阿拉伯人、印度人和中国人也都学会了这种用以保障海上行船安全的方法,在各自的周边海岸建造了灯塔。中国第一座灯塔是民间集资建于福建惠安县的崇武灯塔(1387年)。明代永乐十年(1412年),官府在长江口浏河口东南沙滩上筑起一座“方百丈、高三十余丈的土墩,其上昼则举烟,夜则明火”,指引船舶进出长江口。

而齐国的第一座灯塔位于小门岛的最西端,水泥建造,高度66米,加上塔基,整个高度约72米。塔楼由三层组成:第一层是方形结构,高45米,里面有八十多个大小不等的房间,用来作燃料库、机房和守塔人员的住房;第二层是六边形结构,高15米,用以存储与输送鲸油;第三层是圆形结构,上面用6米高的8根石柱围绕在圆顶灯楼。灯楼上面,矗立着6米高的妈祖站立姿态的黄铜凋像。

这座的灯塔白天利用几面巨大的凹面金属镜,反射日光,夜晚则点燃鲸油灯火,为过往船只导航,可以使30--40公里以外的航船就能遥望到灯塔的方位,从而不会迷失方向,可径直向建业港驶来。在建业港,同样也修建了一座灯塔,只不过,其高度和规模比小门岛上的灯塔要小得多。

“朱先生,我们船长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请你移步舱室。”朱之瑜正在与自己的幼子和学生眺望那座巨大的灯塔时,一名航海长上前礼貌地说道。

“哦,那就有劳你家船长了。”朱之瑜略微沉吟片刻,也不矫情,随着那名航海长欣然前往。

朱之瑜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父亲朱正,字存之,号定寰,皇明诏赠光禄大夫,上柱国,并授总督漕运军门,但未任。他在家中排行第三。朱之瑜八岁丧父后,家道中落,生活清贫,甚至影响其读书为学。长兄朱启明,天启五年(1625年)中武进士,后升任至南京神武营总兵,总督漕运军门。朱之瑜就随任长兄寄籍于松江府,为松江府儒学生,拜松江府学者吏部左侍郎朱永佑、东阁大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