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新顺1730> 第六五六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五六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六)(4 / 6)

第一要务是保证河要修好。

如果只是给大米,贪的多了,修河的百姓吃不饱。

如今换上便宜的玉米高粱地瓜土豆,修河的百姓至少可以保证吃饱,你也给他们创造了偷梁换柱的机会。

这倒的确可以一举两得。

皇帝心里盘算了一下,这件事真要搞的话,至少要波及三个县。而且这三个县的士绅,估计要直接没一半。

罪名倒是现成的:克扣朝廷河工钱——大顺的一等一罪名,和普通的贪污可不一样。

男的杀。女的送去虾夷给人当媳妇。小孩子送到西域充军。

这案子可是要抄不少家啊。

然而皇帝对此并无太多感觉,而是将目光转向了那张地图,站起身径直走到了地图旁。

手指顺着黄河、洪泽湖的方向,延伸到廖寒辉计划的那条淮河水道。

从洪泽湖引出,过淮安、走阜宁,下引至射阳、黄沙诸河,连为一体。既为淮河入海,又做灌溉之用。

黄河在北边。

往南就是盐城,再往南就是扬州府、长江口、南通……那就是朝廷现在的钱袋子了。

如果这里不安顿,日后灾祸频繁,若真的爆发了民变……

往北,是不太可能往北的。

一来有黄河挡着,不容易过河。

二来北边穷的也是叮当响,可南边不多远就是盐城、扬州府,真要是爆发了民变、起义,肯定是要往南边去的。

那就直接威胁到了朝廷的钱袋子了。

如果万一往北,越过了黄河,那就可以直接威胁到淮北盐场,会直接影响到几个省的运盐。

即便要废弃运河,这两淮也万万乱不得。

下南洋的条件如何,皇帝内心大概也有数。便是这样的条件,当地的百姓还争着抢着下南洋,连南洋几成的死亡率都不怕,只怕当地真的已经在崩溃的边缘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