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新顺1730> 第八一五章 最终困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一五章 最终困境(4 / 6)

儒生的本源定位,是啥?

是教?

还是政?

儒生不是大祭司。

因为,大祭司是皇帝,儒生,包括孔子,理论上都没有“祭天”的资格,也没有直接和天沟通的资格。

天坛祭天,哪个儒生也不能说,哎,这个我熟,我懂礼,专业对口,所以我去祭吧。

这是绝对不行的。

在这个转型期,儒学必须要找准自己的定位。

是正教分离之后的“大主教”?

还是一个有理想的政党,目标是做“内阁首相”,并且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

而改革要不要符合儒学大义?

《周礼》、《尚书》几篇,已经被基本认定为后人伪作,那么依托《周礼》、《尚书》的托古改制派,其实在大义上,是有问题的。

其实走到这一步,儒学唯一能延续下去,而不是在整个文化圈全面崩溃的可能,只有一个办法。

那就是把仁和礼剥离。

把仁抽出来,抽象成一个抽象的符号,作为内核精神。就像是老百姓听泰州学派讲那些东西一样,把仁抽象、简化成庸俗的“好人”、“有道德”。

把礼,拨出来,就像是新生代写的包子问题一样,就是个与当时社会契合的外在办法,但是不是和现在这个时代契合呢?

这也是大顺这边立官方的永嘉永康学派立不起来的关键因素,因为到最后,叶适选择了功利,又为了确定这是儒学,就只能走向外部表象的礼了。

很明显,颜李学派现在也处在这个阶段了。

如果他还想说自己是儒学,那么就只能往礼上靠了,否则的话怎么说自己的“功”是合乎儒学的?

而一旦舍仁而求礼,那又把好端端的托古改制,变成了复古反动。

因为这就是颜李学派现在面临的困境,而实际上这个困境,事功学在南宋时候就已经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