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新顺1730> 第二八四章 最后的闹剧(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八四章 最后的闹剧(十)(4 / 9)

战中保障了原材料充足、资本在乡绅那开始积累从而方便投资国债和工商业。

于此时的大顺,这三大利、三小利,全都屁用没有。

排他性所有权早在唐末之后就已定下、工商业发展所需的人口压根不缺以至于卷到了短工一天就要几斤棒子面的程度、华北两年三熟制的普及让大顺的亩产为此时世界之冠。剩下那三小利,更不用提。

除非到了,大顺的发展已经到了下下下一轮工业革命,亩产又得到了极大提升、机械化水平到位,关键是若没有个三五亿七八亿的工业人口,根本不可能完成进一步发展的程度,才可以考虑这一套东西。

又比如法国东印度公司的崩溃。

也必须要清楚,法国东印度公司一直半死不活的原因,就是因为科尔贝尔留下的本土工业替代政策,使得法国东印度公司“在买办这条路上,被本土处处掣肘。”

多进口了几件漆器影响本国细木匠,财政大臣就找谈话;多进口了三件棉布,国务大臣就出政策对穿棉布的罚款。这要是还不半死不活,那真是没天理了。

而正因如此,杜普来克斯才想到了在印度收土地税的方法,来增加公司收益。

要征收土地税,就得养兵。

印度距离法国太远,不可能养出一支法国军队,所以杜普来克斯要搞印度土兵。

而大顺,则因为种种原因,使得“欲当买办而不能”。同时,大顺既不缺人,也不像法国距离印度那么远,甚至于靠着之前的木马计在锡兰移民十余万“吃过荷兰的苦、遭过迁民的罪”的对大顺忠诚的归义军。

那么,大顺是不是要全盘继承杜普来克斯在印度的思路,全要靠收土地税、要养印度土兵补充兵员?

这些,都是稍有不慎,就被刻舟求剑、东施效颦的问题。

现在刘玉拿着拿三的空想理论的实践设想,来反问李欗,觉得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