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新顺1730> 终章 九三年(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终章 九三年(六)(4 / 9)

诺,更扯犊子:年息13%!

一共借了五六个亿,问题是这玩意儿,人不死,就得还啊。

而且,年息13%,基本上,在此时的欧洲,那就可以认定,你贪图利息、人家要你本金了。

总归,要么、赖账;要么,印钱发纸币,或者还债券。

你要说,他做没做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那应该说也做到了。

但问题是以后咋办?

金融这玩意儿吧,真挺神奇的。

法国人来说,约翰·劳的泡沫,也没过去多长时间吧,结果照样入局。

当然,这是个全球的普遍情况,历史上连满清统治的时候,那都是刚因为租界房地产大开发跳楼一批,不到十年,就又疯狂投机矿业股;炸了之后,最后又居然真的“相信”50%回报率的橡胶概念股,最后一波搞出来保路运动。

当然,历史在这里发生了变动。因为一战的战后格局,北美的独立运动被压住了,这里面当然有法国卡在北美没被赶走的因素。是以,卖头援美这种事,自也不存在。

但是,大顺的飞速发展,大搞基建铁路,立起来个样板。

重农学派的改革失败,也使得科尔贝尔派想要学大顺:民不加赋,发展基建,不从旧势力那里掏钱,通过发展来解决财政问题。

于是,还得要钱。

要钱,又得“民不加赋”,不触动旧利益。

那就历史重演,养老年金,高利贷集来资本呗。要不能咋办?

这就不得不说到“东施效颦”的问题了。

的确,包括说刘玉当初的扶桑移民和黄河改道,集来资本的公司,直接取名“泡沫公司”。

看这名字,就是在致敬约翰·劳的密西西比泡沫。

许诺高息。

但是,泡沫没炸,因为扶桑真的金山银山。

那之后的李欗大基建,走的也是一样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