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奸雄天下> 第650章 良心和吃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50章 良心和吃苦(1 / 5)

把杜老财家的田土没收,然后分给贫下中农!

多么伟大,光荣,正确的事情啊!这事儿要搁在民国那会儿,劳苦大众还不立马跳起来高呼伟大领袖陈主席万岁?

可是现在不是民国,现在是南宋末年,而且科举义门也不是民国的土豪劣绅。两者格调完全不一样,前者真的是“诗礼传家”,这可不是一代两代读点书就敢那么自称的。那得十代八代,甚至十几代人,代代读书,代代有人中进士!

譬如李庭芝出身的随州义门李,那是十二代诗礼传家。陈德兴自家的江州义门陈更厉害,陈霸先的后人,四百多年的义门。实际上这些义门已经发展的和汉晋时代的衣冠士族差不多了,不过科举义门的德行比衣冠士族强太多了——衣冠士族靠投胎就可以当大官了,科举义门可得凭真本事去考!要是一代人没有一个进士,门第立马就大跌。

所以义门子弟根本没有时间去纨绔,他们人人都在为东华门外唱名而努力呢……看看陈德兴他爹就知道了,在考中文进士前,就守着陈德兴他亲妈一个女人,成天就是读书练武教儿子。

至于作弊?做梦吧,义门子弟数以十万,人人都盯着三年才出五百多的进士名额。其中就算有猫腻,那也得遮掩到天衣无缝才行。要不然就是在和全天下的义门为敌,这种事情……也只有陈德兴这尊大神敢做。

而且科举义门的子弟读多了儒家经典,也就容易往君子或伪君子的道路上走,也知道兔子不吃窝边草的道理。中了进士就去外面当贪官,在家乡一般都是谦谦君子,都是道德模范,都是乡民们仰视崇拜的对象。

而义门本身。自然也是乡民们膜拜和托庇的对象——在“和买”制度的压迫下,成为义门的佃户至少可以活下去,否则就只能眼睁睁看着一年劳动所得被胥吏们用废纸一样的会子换走!至于遇上大灾小难之年。在江南的大部分地区,贫下中农们可以指望的也只有这些诗礼传家的义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