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奋斗在新明朝> 三百五十八章 想回来也不能回来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三百五十八章 想回来也不能回来了(1 / 5)

李大人、王知州、海公公三人一个上差、一个地方官、一个守陵太监,这个搭配其实深具大明官场特色,那就是从朝廷到地方制衡无处不在。

当李佑发现他的凌厉攻势貌似凶猛,取得了相应战果,但仍不足以瓦解这种制衡时,甚至出现了未尽全功便后续乏力的不妙兆头,于是当机立断的换了一种方式,使自己一对二变成二对一。

唯有如此,他才能避免自己成为被瓦解的一个,一条道走到黑,自己就真黑了。

李佑之所以愿意选择与海公公联合,那是因为在短短时间内,他认定海公公是一个非常有自我保护意识的人,安全系数较高。并不像王知州那样留下了许多破绽,后患很大。如果可以选择,大概谁也不想选猪一样的队友而被连累到。

时间紧迫,不能继续在王知州和马家五人这里磨蹭了。

搞定了海公公,并让他写下了若干文书,李佑便指使亲兵五人率领盱眙弓兵,押解王知州和马家五人去盱眙大牢安置。既然已经下定决心毁堤,所以泗州很快就要被水淹没,混乱情况下人犯容易逃跑,所以要尽早转移到相对稳当的地区。

之前李大人还曾另外派人去搜索马家宅子,居然回报有所收获,搜出了路引若干。

路引上标注的特征皆是马家父子兄弟的特征,但人名全都变了,户籍也成了商籍,而且路引正是王知州签押的。与州衙存底对照,又发现这些路引是前曰发下的。

提前备好了假名假身份路引,这就是一个间接证据了。多数人都要怀疑,他们为什么会提前准备好路引,而且还是冒名远走他乡,莫非早知会溃堤?

有了这个,李佑信心更足,但暂时没时间细审了,下面精力都要放在疏散民众方面了。他先打发人去盱眙尚知县那里传话,按照计划在盱眙和泗州之间的河面上搭起浮桥,以便利百姓过河。

此时已经是九月初八午后,从瞒天过海的悄悄返回泗州到眼下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