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都市言情>1979我的文艺时代> 第六十四章 《见或不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十四章 《见或不见》(2 / 4)

誉。

这算是延河文学对他在诗歌领域的一种认可了,对他在文坛的名声有着正面影响。

于是,姜玉楼在回了几封信后,开始考虑写哪几首诗了。

当然,他要发表的话,还是会考虑网红诗的。

因为后世可以说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已经没有文盲存在了,能在中青年群体中产生影响的诗歌,本身就是精品中的精品。

放着精品不抄,他岂不是有什么大病。

只是,选谁的诗还需好好考量。

之前,他写的两首诗,《山木》的原作者是littlesen,起初发表在燕大的bbs,然后红遍网络。

《十诫诗》是以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一首情诗翻译版为基础,又由后世的网民几经增减,才有了他发表的最终版。

这两首诗都是探讨情的,可见,情之一字最为感人,也最受当下时代文学青年的欢迎。

而后世有一位诗人的作品恰好对情的探讨非常深刻,加上作品很有仓央嘉措诗歌的味道,其作品被误认为是仓央嘉措的作品。

这位作家就是当代女诗人扎西拉姆。

后世,冯大导演的电影《非诚勿扰2》捧红了一首小诗《见与不见》。

片中李香山的女儿在父亲临终前的人生告别会上送他的诗。它探讨了爱与生命两大主题,内敛而深情,不少观众热泪盈眶。

其作者一度被传为17世纪著名诗人仓央嘉措,其实原作正是扎西拉姆。

而《见或不见》的本名则是《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

“就这首诗了。”姜玉楼有了决定。

他决定写这首诗,除了意境深远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通俗易通。

现代诗一般都很直白,这首《见或不见》也不例外。

其实这就很好,诗歌本来就是用来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