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大宋王侯> 第二章 北汉晋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章 北汉晋阳(1 / 6)

自唐室倾颓,安史之乱以来,各地豪雄蜂起,形成五代十国战乱局面,足足五十多年,华夏大地战事延绵,白骨蔽野,千里无炊。

永乐边城位于黄河中上游,南接大宋,北接大辽,东接北汉,西接党项诸部。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唐末以来这座边陲小城便经常饱受战火摧残。本就不高、不广、不坚、不厚的城墙,已经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损毁、修补,再损毁、再修补的重复过程。

特别是几年前,宋与辽对峙,北汉和党项诸部夹杂其中,互相攻伐,虽然规模不大,但每有战事,多在永乐边城附近地域爆发,弄至该区域城垣崩毁,田园荒芜,百姓流移四散,庐舍空而不居。

所以,如今除了永乐边城内之外,城外以永乐边城为中心,纵横数百里、布满废墟荒村、仿如鬼域的荒弃土地,湮绝无民。

对出身游牧民族的辽人和党项各部而言,照惯例于两族的接界处,必须留下一段距离的“瓯脱”作为缓冲区,无事时双方均不得进入,行人止步,否则会视为挑畔闹事。

而对南方大宋和东面北汉政权来说,亦视这片首当其冲的土地再不适合百姓居住,只适合用来实施“坚壁清野”的战略,以阻止契丹和党项战马南下,使其于数百里内无从补给。

直至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在南方中原大地建立了大宋。且宋朝成立之初,宋太祖赵匡胤根据当时的形势,鉴于南方是经济重心,各国力量较弱,而北方契丹建立的辽政权,实力强大,兵强马壮的现实,在征询了张永德、赵普等大臣的意见之后,确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

而永乐边城西南边的北汉国地狭物菲,兵微将寡,但因认北方契丹为“父皇帝”,得到后者扶持,苟延残喘的续存了下来。

正是在这样特殊的情况之下,几方势力形成了颇为微妙的平衡僵持,永乐边城才出现了极为宝贵的短暂安宁,几年来没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