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大明升职记> 第864章 底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64章 底线(1 / 5)

第864章 底线

说到这,陈庆亮就开始推销柳鹏与海北镇的借款服务:“柳少说了,既然与诸位贝勒是自家人,他就信得过诸位贝勒台吉,愿意给诸位贝勒、台吉提供一切便利,诸位贝勒想买什么货物想买多少货物,先跟我说一声就可以了,我负责给诸位贝勒按时价买来并送到科尔沁!”

对于孔果尔来说,他很难理解这种高级金融服务,毕竟现在蒙古草原已经倒退回以物易货的地步,直到康熙二十七年的法国传教士张诚仍然记载很多蒙古人前来拜访他的时候,进行的完全物物交换。

“即用于他们的牲畜交换布、烟草以及茶叶。大多数妇女来到我们的帐篷,用他们的牲畜交换布、食盐、烟草和茶叶。我们的人以他们大部分疲弱而疲劳的马和骆驼,交换健壮的马和骆驼,另外再给蒙古人一些日用东西,因为他们不愿收钱,而只要布。”“”

所以陈庆亮跟孔果尔说了大半天,孔果尔才明白陈庆亮说的是什么意思,柳鹏与海北镇提供实际是一笔定向性的贷款,这笔贷款实际必须用来购买海北镇生产与提供的手工业品,但对于孔果尔来说,这正是他们最需要的服务,可以说是解了科尔沁的燃眉之急。

长久以来工业品与农业品之间的剪刀差就是客观存在,在晚明由于蒙古自身的手工业能力几乎可以不计,而蒙古牧民对于针头线脑之类的轻工业品需求却大得惊人,毕竟这些轻工业品关系着蒙古人的生活质量。

可按照传教士张诚的记载,清初的多数蒙古人只能穿一件破布衣服或是披一件未经加工未经鞣制的硬羊皮,甚至连他们的帐篷也是“更低矮、更狭小、更破烂的帐篷”。

加上交通不利道路险阻风险又大,所以对蒙古贸易一直是真正的暴利产业,利润甚至大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从理论上来说大金国是不可能错过这种笼络蒙古人的机会,但问题在于大金国与蒙古人一样,都是处于严重缺乏轻工业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