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大魏宫廷> 518.第518章 :二度行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518.第518章 :二度行刺(2 / 5)

的嫉妒心。

而这两点所导致的,就是平民对贵族的敌意。至于反过来,贵族对平民能有什么敌意?后者根本无法进入前者的眼界。

因此,缓和平民与贵族两者间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设法减少平民心中的怨气。

而何之荣所提出的那招『给予平民或有可能成为贵族的希望』,着实是一条非常高明,但也非常狠辣的策略。

要知道,绝大多数的人只有在万分绝望的情况下才会铤而走险,只要给予他们一些希望,就能很好地驾驭他们,引导他们。

朝廷的科举,不就是给寒门与贫户子弟开了一扇通往仕途的方便之门么?『注:寒门并非指平民,泛指小康家庭,一般能弄到书籍,也读得起私塾。而贫户子弟,指的就是类似“凿壁偷光”成语中匡衡这样穷苦人家的孩子。一般平民介于寒门与贫户之间,但都属于平民。』

不可否认,事实上魏国朝廷早已在逐步提高平民的地位,比如两三年一回的科试,在乡试时何止数万人,可是乡试刷掉一部分、郡试再刷掉一部分,以至于到了会试,赵弘润当年监考会试时,就只有两千六百余人,而这些人中,绝大多数仍然会被刷下来,最终只留下寥寥一两百人,有机会步入仕途。

这是何等悬殊的比例。

然而,却没有一个寒门与平民子弟对此报以不满,争先恐后涌向科试,为何?因为他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能晋升为朝廷官员、跻身于上流社会的希望。

因为在没有科举的时候,仕官是需要举荐的,而举荐人是哪些人?贵族、望族、乡绅,这些人几乎只会推举与自己有关系的人,寒门子弟与平民子弟几乎没有什么机会,除非是用拜师、婚娶的方式,与那些人搭上关系,否则仕途对于他们而言难如上青天。

正是这种举荐制的当官方式,曾让一些想入仕途却无门路的饱学之才,喝醉酒闲着没事就骂朝廷,用诋毁朝廷来宣泄心中的不满。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