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明末传奇> 第九百三十六章 科举之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百三十六章 科举之争(1 / 5)

内阁大臣、礼部尚书杨廷枢禀报科举事宜的时候,脸上的神色不是很好。

尽管说参与了辽东之战,不过杨廷枢也没有耽误科举的事宜,毕竟这是皇上登基之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而且此次科举考试的规矩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县试、府试和院试依旧是地方上负责,可是从关键的乡试开始,就是由朝廷统一管理了,其标志就是礼部统一出考试的题目,各地不得自行出题,更不允许主考官出题目,而且参与阅卷的官员,也是由朝廷统一派遣的,其人员主要是由大明皇家理论政策研究院的人员组成。

朝廷对主考官的要求更是严格,主考官事先不公布名字,乡试开始三天之前抵达各省,不得与任何考生以及地方人员接触,考试结束之后即离开各省,回到京城,这就避免了考生高中之后拜见主考官的拜师情况。

这等于是朝廷直接主持了各地的乡试。

其实的核心无非是朝廷统一出考试的题目,这就好比是几百年之后的高考。

时间的确定方面,杨廷枢还是比较谨慎的,明确从瑞元二年的九月开始,县试、府试和院试就依次展开,一直到瑞元三年的六月之前结束,瑞元三年九月开始乡试,瑞元四年的三月进行会试和殿试。

这个时间的跨度是很长的,和以前的科举考试没有什么区别。

大明的交通不发达,同时每次的考试间隔时间比较长,也是给考生一些游历的时间,譬如说某个考生,在本县参加县试之后,需要步行去参加府试和院试等等。乡试和会试同样也是需要步行的,走路的时间可能长达一个月甚至是几个月的时间。

郑勋睿不同意这样的安排。

他已经决定对科举考试实施重大的变革,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变革还是要慢慢来,现如今的科举考试。一律都是以儒家的四书五经等为主,完全摒弃了自然科学,且自然科学被视作是旁门末技,真正的读书人是不会去学习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